/szdw/kgwbxk/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师资队伍 > 考古文博学科 > 正文

韩建业

发布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6-04-03 16:04 阅读量:


1.个人简介

韩建业,男,1967年出生于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1985年陇西师范毕业后到苟家川学校任教,1987年考入北京大学考古学专业,先后获得历史学学士、硕士学位。1994年进入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工作,2000年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在职取得博士学位。2001年晋升副教授,2005年晋升教授,2009年受聘二级教授。2016年为888集团电子游戏官网兼职教授,2018年正式调入绿色版888集团welcome,现为二级教授、吴玉章讲席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2005年入选教育部人才计划,2007年获得首都劳动奖章,2010年获得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和北京市级教学名师称号,2020年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考古学科组)国家级人才称号,2024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4年赴德国考古研究院(DAI)任访问学者,2015年赴美国盖蒂研究院(GRI)任客座学者。兼任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华文明与世界古文明比较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等,是《(新编)中国通史》撰修工程《史前时代》卷核心作者,中华文明探源工5期咨询专家组成员

主要研究兴趣在中国新石器商周考古学、中国上古史、环境考古与人地关系、中西文化交流和文明比较等领域。曾主持或参加河南驻马店杨庄、湖北天门石家河、内蒙古凉城板城和西白玉、新疆博乐泉水沟和都木都厄布得格、新疆尼勒克吉仁台沟口、甘肃庆阳南佐等遗址的发掘工作。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西北地区先秦时期的自然环境与文化发展”“早期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研究”,正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欧亚视野下的早期中国文明化进程研究等。出版《早期中国——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的形成》《彩陶之路》等专著、论文集或考古发掘报告20多部,发表《王湾三期文化研究》等论文200多篇,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第六届和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北京市第八届、第十四届、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第五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研究成果奖(金鼎奖)、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彩陶之路:考古所见早期东西文化交流和亚欧世界体系》入选全国史学界研究阐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首场重大成果发布会重大成果。主讲的《考古学通论》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出版教材《中国考古通识》《中国古代钱币》等。主持和参与的考古发掘项目获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国考古新发现(六大发现)”。


2.教育经历

1982~1985年,甘肃省陇西师范学校学生。

1987~1991年,北京大学考古系考古学专业本科生,获得历史学学士学位。

1991~1994年,北京大学考古系考古学专业研究生,师从严文明、张江凯先生,获得历史学硕士学位。

1996~2000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师从严文明先生,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

3.工作经历

1985~1987年,甘肃省通渭县苟家川学校教师。

1994~2004年,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系教师,先后任讲师、副教授、副系主任。

2004~2005年,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系教师,副教授、系主任。

2005~2008年,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系教师,教授、系学术委员会主任。

2008~2015年,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文博系教师,教授、学科带头人,国家级应用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主任、考古学研究中心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历史文博系学术委员会主任。

2016~2018年,绿色版888集团welcome考古文博系兼职教授。

2018年以后,绿色版888集团welcome考古文博系教授。

4.教授课程

本科生课程:新石器时代考古、考古学通论、中国考古通识、西方文明的起源、考古文献研读

研究生课程: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考古文献研读、主文献研读(博士生)

5.主持承担项目

120042007年,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西北地区先秦时期的自然环境与文化发展》。

220052008年,在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支持下,进行《新疆的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文化》、《北京地区先秦时期的自然环境与文化发展》等项目的研究。

320092010年,主持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现状与对策研究》。

420102012年,在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深化计划高层次人才资助计划项目资助下,进行《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和文化局势研究》项目的研究。

520102013年,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早期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研究》。

620122017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史前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研究》子课题《史前时期中国西北地区与中西亚地区的文化交流》。

72018~2024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欧亚视野下的早期中国文明化进程研究》。

82020~2025年,主持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重大课题《早期中国文明起源的区域模式研究》。

92021~2023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委托项目《中国西北地区环境变迁与农牧文明形态演化》。

102022~2027,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中国上古基因谱系、族群谱系和文化谱系的对证研究》。

6. 主要学术专著和发掘报告

1《驻马店杨庄——中全新世淮河上游的文化遗存与环境信息》(合著),科学出版社,1998年。

2《岱海考古(一)——老虎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集》,科学出版社,2000年。

3《岱海考古(三)——仰韶文化遗址发掘报告集》,科学出版社,2003年。

4《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2003年。

5《五帝时代——以华夏为核心的古史体系的考古学观察》(合著),学苑出版社,2006年。

6《新疆的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文化》,文物出版社,2007年。

7《中国西北地区先秦时期的自然环境与文化发展》,文物出版社,2008年。

8《北京先秦考古》,文物出版社,2011年。

9《先秦考古研究:文化谱系与文化交流》,文物出版社,2013年。

10)《先秦考古研究:聚落形态、人地关系与早期中国》,文物出版社,2013年。

11)《早期中国——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12)《原始中国——韩建业自选集》,中西书局,2017年。

13)《走近五帝时代》,文物出版社,2019年。

14)《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

15)《万年中国——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合著,顾问),东方出版中心,2023年。

16)《溯源中华文明》,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合著),2023年。

17The Making o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Translated by Zequan Liu, Bing Mei, Jian Hou, Siping Qiu. Proofread and Revised by Teurbert Wolfgang. Palgrave Macmillan, 2023.

18)《彩陶之路——考古所见早期东西文化交流和亚欧世界体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年。

19)《中华文明的形成》,文物出版社,2024年。

7. 主要教材

1《中国古代钱币》(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2《中国考古通识》(合著),高教出版社,2020年。

8. 主要学术论文(包括发掘简报)

1《墓葬的考古学研究——理论与方法论探讨》,《东南文化》1992年第34期。

2《什么是民族考古学》,《东南文化》1993年第2期。

3《大汶口墓地分析》,《中原文物》1994年第2期。

4《禹征三苗探索》(合著),《中原文物》1995年第2期。

5《河南驻马店市杨庄遗址发掘简报》(合著),《考古》1995年第10期。

6《中国上古时期三大集团交互关系探讨——兼论中国文明的形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

7《河南驻马店市党楼遗址的发掘》(合著),《考古》1996年第5期。

8《西山古城兴废缘由试探》,《中原文物》1996年第3期。

9《苗蛮集团来源与形成的探索》(合著),《中原文物》1996年第4期。

10)《王湾三期文化研究》(合著),《考古学报》1997年第1期。

11)《殷墟西区墓地分析》,《考古》1997年第1期。

12)《试论豫东南地区龙山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编:《考古学研究》(三),科学出版社,19976月。

13)《夏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阶段》,《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

14)《先商文化探源》,《中原文物》1998年第2期。

15)《湖北随州市西花园早期遗存分析》,《考古》1999年第3期。

16)《唐伐西夏与稷放丹朱》,《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17)《斜腹杯与三苗文化》,《江汉考古》2002年第1期。

18)《涿鹿之战探索》,《中原文物》2002年第4期。

19)《先周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阶段》,《考古与文物》2002年增刊(先秦考古)。

20)《略论中国铜石并用时代社会发展的一般趋势和不同模式》,《古代文明》第2集,20037月。

21)《朱开沟文化研究》(合著),《考古学研究》(五),20038月。

22)《论雪山一期文化》,《华夏考古》2003年第4期。

23)《论新石器时代中原文化的历史地位》,《江汉考古》2004年第1期。

24)《先秦时期长城沿线陶器遗存的北界线及相关问题》,《中国历史文物》2004年第2期。

25)《内蒙古朱开沟遗址有关问题的分析》,《考古》2005年第3期。

26)《新疆青铜时代——早期铁器时代文化的分期和谱系》,《新疆文物》2005年第3期。

27)《论早期中国文化周期性的“分”“合”现象》,《史林》2005年增刊。

28)《中国古代屈肢葬谱系疏理》,《文物》2006年第1期。

29)《晋西南豫西西部庙底沟二期-龙山时代文化的分期与谱系》,《考古学报》2006年第2期。

30)《距今5000年和4000年气候事件对中国北方地区文化的影响》,《环境考古研究》(第三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31)《老虎山文化的扩张与对外影响》,《中原文物》2007年第1期。

32)《半山类型的形成与东部文化的西迁》,《考古与文物》2007年第3期。

33)《中国先秦洞室墓谱系初探》,《中国历史文物》2007年第4期。

34)《试论北京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文物春秋》2007年第5期。

35)《试论作为长城“原型”的北方早期石城带》,《华夏考古》2008年第1期。

36)《仰韶文化的研究》,《中国考古学研究的世纪回顾——新石器时代考古卷》,科学出版社,20084月。

37)《中国西北地区先秦时期的人地关系特征》,《北京联合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38)《大汶口文化的立鸟陶器和瓶形陶文》(合著),《江汉考古》2008年第3期。

39)《春秋战国时期长城沿线游牧民族的地下世界》,《南方文物》2008年第4期。

40)《古燕国与燕子》,《文史知识》2008年第6期。

41)《论二里头青铜文明的兴起》,《中国历史文物》2009年第1期。

42)《裴李岗文化的迁徙影响与早期中国文化圈的雏形》,《中原文物》2009年第2期。

43)《全新世黄土:早期中国文明的物质基础》,《中国文物报》2009424日。

44)《重读<<>仰韶文化研究>——严文明先生仰韶文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南方文物》2009年第3期。

45)《试论嵩山文化圈在早期中国文化圈中的核心地位》(合著),《中华文明与嵩山文明研究(第一辑)》,科学出版社,2009年。

46)《试论北京地区夏商周时期的文化谱系》,《华夏考古》2009年第4期。

47)《晚期红山文化南向影响的三个层次》,《文物研究》第十六辑,黄山书社,2009年。

48)《试论北京地区夏商周时期的文化谱系》,《华夏考古》2009年第4期。

49)《良渚、陶寺与二里头——早期中国文明的演进之路》,《考古》2010年第11期。

50)《初期仰韶文化研究》,《古代文明》(第8卷),文物出版社,2010年。

51)《试论跨湖桥文化的来源和对外影响——兼论新石器时代中期长江中下游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东南文化》2010年第6期。

52)《龙虬庄文化的北上与大汶口文化的形成》,《江汉考古》2011年第1期。

53)《以考古学为基础,全方位研究中国古代文明——严文明先生聚落考古和文明起源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南方文物》2011年第1期。

54)《略论北京昌平白浮M2墓主人身份》,《中原文物》2011年第4期。

55)《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现状与对策研究》(合著),《北京联合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56)《庙底沟时代与“早期中国”》,《考古》2012年第3期。

57)《中国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文化的区系研究》,《考古学研究》(九),文物出版社,2012年。

58)《双墩文化的北上与北辛文化的形成——从济宁张山“北辛文化遗存”论起》,《江汉考古》2012年第2期。

59)《5000年第前的中西文化交流南道》,《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6期。

60)《略论中国的“青铜时代革命”》,《西域研究》2012年第3期。

61The Painted Pottery Road” and Early Sino-Western Cultural Exchanges, ANABSASIS-Studia Classica et Orientalia 3(2012): 25-42.

62)《“彩陶之路”与早期中西文化交流》,《考古与文物》2013年第1期。

63)《西坡墓葬与“中原模式”》,《仰韶和她的时代——纪念仰韶文化发现9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14年。

64)《二里头—二里冈时代文化上的早期中国》,《中原文化研究》2014年第6期。

65)《龙山时代早期中国的文化格局》,《无限悠悠远古情——佟柱臣先生纪念文集》科学出版社,2014年。

66)《简论中国新石器时代陶鼎的发展演变》,《考古》2015年第1期。

67)《略论文化上“早期中国”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江汉考古》2015年第3期。

68)《公元前3至前1千纪中国和中亚地区的尖顶冠形符号》,《西域研究》2015年第4期。

69)《从陶器看先秦时期中原文化的历史地位》,《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陶器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70)《新疆古墓沟墓地人形雕像源于中亚》,《三代考古(六)》,科学出版社,2015年。

71)《中原和江汉地区文明化进程比较》,《江汉考古》2016年第6期。

72)《新疆双河市泉水沟青铜时代遗存的发现及初步认识》(合著),《西域研究》2017年第1期。

73)《先秦时期阿尔泰及以西地区陶壶的来源——兼论公元前一千纪中叶后半叶阿尔泰及以西地区和阴山—天山地区的文化交流》,《西域研究》2017年第2期。

74)《龙山时代的中原和北方——文明化进程比较》,《中原文化研究》2017年第4期。

75)《公元前2千纪中后叶亚洲中部地区的圜底陶罐》,《考古》2017年第9期。

76)《马家窑文化半山期锯齿纹彩陶溯源》,《考古与文物》2018年第2期。

77)《略论新疆地区四千年前的萨满式人物形象——兼论康家石门子岩画的年代》,《西域研究》2018年第3期。

78)《再论丝绸之路前的彩陶之路》,《文博学刊》2018年第1期(创刊号)。

79)《新疆地区的早期铁器和早期铁器时代》,《社会科学战线》2018年第7期。

80)《中原和海岱:文明化进程比较》,《社会科学》2019年第4期。

81)《传说时代古史的考古学研究方法》,《遗产》(第一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

82)《齐家文化的发展演变:文化互动与欧亚背景》,《文物》2019年第第7期。

83)《龙山时代:新风尚与旧传统》,《华夏考古》2019年第4期。

84)《石峁人群族属探索》,《文物春秋》2019年第4期。

85)《龙山时代的三个丧葬传统》,《江汉考古》2019年第4期。

86)《最早中国:多元一体早期中国的形成》,《中原文物》2019年第5期。

87)《石峁:文化坐标与文明维度》,《中华文化论坛》2019年第6期。

88)《龙山时代的文化巨变和传说时代的部族战争》,《社会科学》2020年第1期。

89)《黄河流域人地耦合与可持续人居环境》(合著),《地理研究》2020年第8期。

90)《新石器时代战争与早期中国文明演进》,《社会科学战线》2020年第10期。

91)《中国特色考古学的主要内容》,《考古》2021年第4期(《新华文摘》2021年第17期全文转载)。

92)《裴李岗时代与中国文明起源》,《江汉考古》2021年第1期。

93)《裴李岗时代的“族葬”与祖先崇拜》,《华夏考古》2021年第2期。

94)《仰韶文化零口类型的形成及东向扩张》,《文物春秋》2021年第2期。

95)《彩陶时代与前文明社会》,《社会科学》2021年第6期。

96)《肖家屋脊文化三题》,《中华文化论坛》2021年第4期。

97)《早期东西文化交流的三个阶段》,《考古学报》2021年第3期。

98)《庙底沟期仰韶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文物世界》2021年第2期。

99)《考古学文化阐释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第9期。

100)《全新世亚欧大陆的三大文化圈》,《考古》2021年第11期。

101)《关于中国的铜石并用时代和青铜时代——从新疆的考古新发现论起》,《西域研究》20219月网络首发。

102)《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祀天遗存和敬天观念——以高庙、牛河梁、凌家滩遗址为中心》,《江汉考古》2021年第6期。

103)《庙底沟期仰韶文化的发现与研究》(合著),《中国考古学百年史(1921~2021)·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

104)《陕西地区庙底沟二期文化的发现与研究》,《中国考古学百年史(1921~2021)·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

105)《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现与研究》(合著),《中国考古学百年史(1921~2021)·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

106Jianye Han. Remains of Sacrificial Offerings to Heaven and the Concept of Reverence for Heaven in the Neolithic Age of China: Features at the Gaomiao, Niuheliang, and Lingjiatan Sites.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 17(2), 2022: 224-246.

107)《中国北方早期石城兴起的历史背景——涿鹿之战再探索》,《考古与文物》2022年第2期。

108)《关于中国的铜石并用时代和青铜时代——从新疆的考古新发现论起》,《西域研究》2022年第3期。

109)《论早期中国的“一元多支一体”格局》,《社会科学》2022年第8期。

110)《仰韶文化庙底沟期年代的区域性差异》,《考古学研究(十五)——庆祝严文明先生九十寿辰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22年。

111)《彩陶风格与聚落形态——以黄河流域和西亚史前几何纹彩陶为中心》,《江汉考古》2022年第5期。

112)《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2022年第4期。

113)《文化上和政治上早期中国的起源与形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3年第6期下。

114)《青铜时代前后阿尔泰山地区适宜气候促进欧亚草原带人群的东向迁徙》,《科学通报》2023年第68卷第22期。

115)《甘肃庆阳市南佐新石器时代遗址》(合著),《考古》2023年第7期。

116)《先秦考古实证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历史研究》2023年第5期。

117)《甘肃庆阳南佐新石器时代遗址F2发掘简报》(合著),《文物》2024年第1期。

118)《南佐遗址初识——黄土高原地区早期国家的出现》(合著),《文物》2024年第1期。

119)《新疆泉水沟遗址、都木都厄布得格遗址试掘简报》(合著),《文物》2024年第2期。

120)《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中需要深入讨论的一些关键概念》,《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3期。

121韩建业:《早期中华与西亚、埃及文明化进程比较》,《历史研究》2024年第6期。

9. 书评书序

1《河北史前考古的重要新成果——<<>北福地>读后》,《中国文物报》200744日。

2<<>新密新砦>与早期夏文化探索》,《中国文物报》2009520日。

3(《重建中国远古史的创举——读<<>中国远古时代>》,《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11年卷(总第9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4《葬玉、殉葬与毁墓——读<<>清凉寺史前墓地>,《中国文物报》2017613日。

5《一本深入浅出的考古学入门指南——<<>考古学初阶>读后》,《中国文物报》201982日。

6《尽览华夏文明风采——读《华夏之路》》,《光明日报》20211218日。

7《构建“丝绸之路学”的开创之作——<<>丝绸之路学>读后》,《中国文物报》2022527日。

8《文心不灭,文明长存》(合著),《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713日。

9《序言》,收入侯光良《昆仑上下——青海的史前文化》,西北大学出版社,2023年。

10)《中华文明 “源来如此”——<<>源来如此:跟着考古学家去探源>读后》,《光明日报》2024828日。

10.年鉴

1《新石器时代考古》(合著),《中国考古学年鉴》(2007),文物出版社,2008年。

2《新石器时代考古》(合著),《中国考古学年鉴》(201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

3《新石器时代考古》(合著),《中国考古学年鉴》(201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

4《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国考古学年鉴202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年。

11.其他文章

1《全新世黄土:早期中国文明的物质基础》,《中国文物报》2009424日。

2《“重瓣花朵式”格局形成于庙底沟文化时代》,《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319日。

3《乱世出英雄 震荡生文明——早期中国文明的形成与气候冷干事件》,《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928日。

4《传说时代的古史并非不可证明》,《人民日报》20181114日。

5《“石峁人”或属北狄先民》,《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1227日。

6《良渚:具有区域王权的早期国家》,《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85日。《新华文摘》2019年第20期全文转载。

7《如何看待良渚文化的重要地位》,《人民日报》2019810日。

8《从史前遗存中寻找文化上的早期中国》,《光明日报》2020103日第7版。

9《文明化进程中黄河中游的中心地位》,《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112日。

10)《从考古发现看八千年以来早期中国的文化基因》,《光明日报》2020114日第11版。

11)《考古学极大地延伸了中国历史轴线》,《光明日报》2021224日第11版。

12)《吉仁台沟口遗址:3000多年前西天山草原的生活画卷》,《光明日报》2021510日第9版(合著)。

13)《从考古发现看夏朝初年的疆域》,《中华读书报》2021630日。

14)《百年来关于史前中国彩陶的三次争论》,《中国文物报》2021430日第5版。

15)《结合古史传说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历史评论》2021年第1期。

16)《百年来关于史前中国彩陶的三次争论》,《中国文物报》2021430日第5版。

17)《吉仁台沟口遗址:3000多年前西天山草原的生活画卷》(合著),《光明日报》2021510日第9版。

18)《从考古发现看夏朝初年的疆域》,《中华读书报》2021630日。

19)《中国特色考古学的主要内容》,《光明日报》20211029日。

20)《奋力谱写中国考古新篇章·重视探索和认识中华文明》,《人民日报》2021111日。

21)《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三人谈》(合著),《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111日。

22)《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全国政协书院“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与特质”研讨座谈会暨“周周论学”活动发言摘登》(合著),《光明日报》202272日。

23)《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及其长存之道》,《学习时报》2022711日。

24)《敬天法祖信仰可追溯到8000年以前》,《中华读书报》2022713日。

25)《运用多种方法挖掘五帝时代真相》,《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829日。

26)《中国青铜时代始于四千多年以前》《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923日。

27)《甘肃庆阳市南佐遗址》(合著),《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成果(2021)》,文物出版社,2022年。

28)《位于黄土高原的南佐都邑性遗址》,《人民日报》20221224日。

29)《南佐都邑,最大中轴线布局宫殿》,《文汇报》202315日。

30)《南佐“古国”:黄土高原上最早的国家》,《光明日报》202318日。

31)《从南佐遗址看甘肃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甘肃日报》2023316日。

32)《从远古走来的甘肃——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东西交流的先行者》,《甘肃日报》2023525日。

33)《南佐遗址——实证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中国民族》增订版《中华文化符号解读(甘肃卷·卷一)》,20237月。

34)《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贯穿古今且相互联系》,《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613日。

35)《从比较视野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光明日报》202362111版。

36)《和平性植根于中华文明深处》,《人民日报》20238149版(学术版)。

37)《既要文化自信,也要开放包容》,见于《文化自信与文明互鉴》一文,《中国文化研究》2023年秋之卷。

38)《教学相长,探索中华文明——我的考古之路》,《南方文物》2023年第4期。

39)《仰韶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2021·三门峡)会志》,科学出版社,2023年。

40)《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的先行者和领航者——纪念严文明先生》,《中国文化研究》2024年夏之卷。

41)《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体系的创建者》,《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816日。

12.重要获奖

11998年,《王湾三期文化研究》一文获首届苏秉琦考古学奖

22000年,《驻马店杨庄》一书获夏鼐考古学研究成果奖

3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获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奖。

42004年,专著《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获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52006年,专著《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62007年,获首都劳动奖章

72010年,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82010年,获第六届北京市级教学名师奖。

92012年,两项成果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102013年,专著《中国西北地区先秦时期的自然环境与文化发展》,获得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

112016年,专著《早期中国——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获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2016·郑州)研究成果奖(金鼎奖)。

122017年,专著《早期中国——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获北京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132019年,专著《早期中国——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获得“第五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提名奖。

142020年,专著《早期中国——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获得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

152023年,专著《中华文明的起源》获北京市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162024年,专著《彩陶之路:考古所见早期东西文化交流和亚欧世界体系》入选全国史学界研究阐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首场重大成果发布会重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