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园地

/xsgz/xsyd/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生园地 > 正文

观古鉴今,薪火相传|韩建业教授受邀为港澳学子开设《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讲座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3-10-16 18:10 阅读量:

10月16日下午,第六届“港澳学子读史知行计划”研习营在人文楼300会议室举行了第一场专题讲座,绿色版888集团welcome考古文博系韩建业教授受邀为学员们讲授《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

讲座伊始,韩建业老师为学员们明确了 “中国”和“文明”的定义。他认为,文明是指人类物质创造、精神创造和制度创造的综合实体。中国文明起源、形成及早期发展是三个阶段,但不管是哪个阶段,其基础都是农业。韩老师指出,距今8000年左右的裴李岗时代是中华文明起源的第一阶段,这个时候文化上的“早期中国”已经处于萌芽阶段,位于黄河中游地区的裴李岗文化区将黄河、淮河、西辽河、长江中游地区的文化初步联系在了一起,其中贾湖遗址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展示了其较为先进的宇宙观、伦理观、历史观。裴李岗以西的白家文化也存在“族葬”习俗,一些精美的陶器上也有彩绘符号。此外,其他地区的文化面貌虽与裴李岗不同,但依旧表现出较为先进和复杂的思想观念、知识系统和社会形态,如钱塘江流域的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长江中游洞庭湖西南的高庙文化和东北地区的兴隆洼文化等。

进入距今7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后,物质文化方面得到发展,精神文化方面大多承之于前,如陕西临潼姜寨发现的面向中心广场的房屋、河南濮阳西水坡发现的体现天文学观念的龙虎墓地、长江流域河姆渡发现的陶器上的凤鸟图案等。

中华文明起源的第二阶段是距今6000年至5100年的庙底沟时代。文化上的最早中国开始形成,庙底沟时代核心区社会复杂化,聚落数量成倍增长,聚落面积增加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平方米,而且出现了数百平方米的宫殿式建筑。甘肃秦安大地湾、大汶口早期晚段、崧泽文化和凌家滩文化、红山文化分别代表了黄土高原、海岱地区、长江下游和西辽河流域地区的文明起源情况。韩老师同时指出,中华文明起源的总模式为“天下文明”模式,子模式分为三种,分别是中原模式、东方模式和北方模式。其中,中原模式是稳定内敛、生死有度、贵重轻富、井然有礼、朴实执中的,而东方模式则是波澜起伏、视死如生、富贵并重、奢侈浪费的。

距今5100年左右中华文明形成,从古国文明发展到王国文明。韩老师着重介绍了黄河中游区域的文明社会,他以甘肃庆阳南佐遗址(即“陇山古国”)为例,指出其拥有布局工整、中轴对称的“宫城”,内有国内同时期保存最好、规模最大、布局最严整的宫殿式建筑,在宫城祭祀区还出土了大量制作水平高超的高等级器物;并发现了大量碳化水稻。南佐遗址的考古资料表明在距今5000年前后陇东地区已经进入文明社会阶段,这对认识黄土高原地区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地位和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文明史具有重要意义。

在讲座的最后,韩老师认为,古史传说中的人物族属谱系大致对应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考古学文化谱系。他向学员们介绍了两种古史传说的研究方法,并指出:对于古史传说不能“自信”“盲疑”,应该本着实事求是、追寻真相的原则。

进入交流互动环节,学员们积极向韩老师请教,有学员提出对“中华民族”概念的疑惑,韩老师指出,中华民族是近代概念,古代中国的人常被称为华人,有文献认为“华”意为华美,但更可能与“华胥氏”——伏羲和女娲的母亲有关。韩老师对学员们的学术态度和想法给予肯定,现场气氛和恰活跃。

讲座结束后,韩老师将自己的著作赠予香港树仁大学中国历史研究教育中心主任罗永生老师,并与本届学员们合影留念。

“大江始其源,乔木生于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通过此次专题讲座,学员们加深了对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问题的认识,强化了对中华文明传承基因的感悟。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需要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相信本届学员受益颇丰,能更好地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港澳与内地交流融通的推动者、力行者,回应时代重大关切的智识者、实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