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交流

/xsjl/gjjl/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术交流 > 国际交流 > 正文

“清帝逊位与民国肇建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2-06-20 18:06 阅读量:
     2012年6月16日至18日,由888集团电子游戏官网清史研究所主办的“清帝逊位与民国肇建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蟹岛隆重召开。来自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上海社科院历史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888集团电子游戏官网、复旦大学、北京师大、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大、首都师大、华中师大、上海师大、安徽大学、暨南大学、上海大学、河北师大、鲁东大学、台湾政治大学、中央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阿克伦大学、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辛辛那提大学、日本北九州市立大学等大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史学月刊》、《社会科学辑刊》等编辑部,以及社科文献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南方都市报》等文化学术机构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共9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清史研究所所长黄兴涛教授在开幕词中感谢与会专家的光临,并简要说明了此次会议的缘起与宗旨,他强调清帝逊位与民国肇建虽然都是辛亥革命的后果,但也有着自身丰富的历史内涵,独特的生成、演变逻辑和社会政治影响,非常值得进行专门的研讨,认为这一主题的深入开掘,不仅有助于丰富人们对辛亥革命的认识,而且对于深化认知清朝与民国、传统与现代复杂的历史关系,对于推进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整体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888集团电子游戏官网原校长李文海,台湾中央大学资深教授汪荣祖,北京大学教授罗志田,中山大学教授桑兵,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许纪霖,四川大学教授杨天宏,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马勇,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教授李怀印,888集团电子游戏官网教授杨念群等学者,在大会上作了精彩的主题发言,从各自的角度,展开了对清帝逊位与民国肇建的历史以及那一特定时期历史的深入思考。大会主题发言由杨念群和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郑大华研究员主持。

    李文海先生把清王朝的覆亡放到中华民族复兴的全过程中加以审视,高屋建瓴地阐释了其值得反思的历史意蕴,认为清朝覆亡标志着中华民族在发展趋向上基本结束了不断沉沦的状态,开始了逐步上升的势头。汪荣祖先生讨论了“士绅与民国肇建”的问题,强调社会动乱促使包括商人在内的士绅阶层支持各省独立及袁世凯掌权,希冀以此来稳定社会秩序。罗志田教授明确揭示和解读了一个他称之为“国进民退”的现象,指出“国进民退”是辛亥革命前后就已在中国社会开始兴起的一个持续倾向,中国传统的“小政府、大民间”结构逐渐解体,政府的行政扩张导致民间社会迅速退缩,从而引发可怕的社会动荡。桑兵教授则敏锐地抓住当时“逊位”、“退位”、“辞位”、“让位”等不同的提法、分析了清帝逊位前各方力量围绕等这些措辞的博弈情况,揭示了其背后隐藏的关切和深度的历史。

    杨天宏教授别具慧眼地审视了曹锟“贿选”这一事件从未被人认真对待的“法律依据”问题,认为若从“法律路线”进行考察,就会发现以往对曹锟“贿选”的各类指控证据大多存在瑕疵,强调这也是曹锟最终没有因“贿选”控告而受到法律制裁的因素之一。许纪霖教授则对清末民初权力代替权威的历史进行了分析,认为辛亥革命虽创建了中华民国,却没有同时创建共和政体所赖以存在的宪政基础,权力归属问题始终压倒权威重建问题,这使得近代中国政治的根本症结在于只有权力之争而始终缺乏政治的权威。马勇研究员关注的是清末的“太子党”,指出清廷皇族与贵族出身的一批人在新政、预备立宪等政治改革运动中始终走在前列,是晚清政治改革的主力,但当改革触及体制深层、影响整个贵族阶层利益时,他们就毫不犹豫地站在了改革对立面,显示了其自身无法超越的历史局限性。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李怀印教授考察了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叙事建构,认为不同时期的史家写作难免不受个人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主张抛弃现有的诸宏大叙事、突破近代史研究中的时空限制,以“在时、开放的近代史”概念来重写中国近代史。清史研究所杨念群教授审视了民国肇建过程中的“合法性阙失”现象,认为传统王朝“正统性”支柱之一的“大一统”思想为民国统治的合法性奠定了一个较为坚实的传统基础,但民国肇建沿袭了清末以来的改革派促成传统“政教”体制崩解的“破坏性”思路,造成民初政局紊乱、政客各谋私利,最终导致合法性阙失现象的发生。

    接下来,与会专家分三个小组分别进行了六场专题讨论。讨论涉及清帝逊位前后的政治时局与政治运作、政治观念与时代思潮、政治集团或政治人物的心态与活动,社会灾荒及其影响等等方面,学者们围绕着地方督抚权力,地方咨议局与地方政府的关系、驻外使领与立宪革命的关系,清帝逊位诏书及其宪政价值,“五族共和论”的形成,“共和”概念的表述、“虚君共和”观念的演进与内涵,北洋时期南北共和纪念日的确定与意义,满蒙权贵在清帝逊位前后的政治心理、满洲亲贵对清帝逊位所发挥的政治作用,清末民初军队的动向及影响,留日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因应,新政与清朝覆亡的关系,袁世凯与当时政局的关系、杨度、端方、赵尔丰、升允、贵林、以及外国人恩琴(Baron Ungern)等政治人物在清帝逊位前后的思想、心态与活动,清末民初政区的变化及意义,女性职业、家庭婚姻的变化,中外工矿业与贸易的外交谈判,封建在民初淮北的延续,黑格尔哲学与欧化白话在清末民初中国的传播、清末民初正史观念的转变,现代“国民”观念的兴起与民族国家的认同,陈寅恪与社会政治变革时期的“遗民”身份和道德底线等许许多多问题,展开了积极的讨论与交流。

    除了发掘不少新史料外,学者们还提出了不少具有新意的看法与见解,引发了会上热烈的争论与思考,如来自法学、政治学界的学者从多民族国家传统的接续与民国法统关系等角度,对清帝逊位诏书进行了法理学分析;有学者认为清末出现了“内外皆轻”的权力格局;有学者从北洋派的视角来考察清帝逊位前后的社会舆论;有学者详细考证出了“五族共和论”有一个从武装倒清到和平转换的阶段性演进过程;有学者认为晚清知识分子对西方“共和”观念的表述长期呈现出“名与实”交织、分离的特征;有学者认为满蒙权贵在清帝逊位前后出现了“务实”与“抗争”的双重博弈;有学者提出清末立宪倾向日本模式是受日本人有贺长雄思想的影响;有学者尝试从总体上探讨以自然灾害为标志的环境变迁与近代中国政治的关系,进而构建近代中国政治变迁的生态学解释路径,等等,挂一漏万,难以一一列举。

    在闭幕式上,北京师范大学李帆教授、四川大学杨天宏教授、社科院近代史所李长莉研究员分别对本次大会的第一、二、三小组的专题讨论情况进行了精要的评述、总结。清史研究所副所长夏明方教授则做了总结性发言,认为本次大会多元视角的讨论是对“革命”的一个重新解释与反思,将“革命”重新带回到了历史,有利于对近代中国的革命进行更全面、更客观的认识,并发掘新的历史内涵,从而推动中国近代史进入一个新的研究阶段。社科院近代史所汪朝光研究员、美国阿克伦大学赵刚教授、复旦大学张仲民副教授、台湾政治大学唐启华教授、人大书报资料中心文史部蔺海莹主任,分别进行了精彩的自由发言。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本次会议是一次真正百家争鸣的高水平学术会议,不同学术经历、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之间的讨论使本次会议深富启发性,观点立场的差异与碰撞,已经并还将继续推动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深化。

(文:韩祥)